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手术治疗,大家问的最多的就是,“效果如何?是不是长期有效的?” “脑起搏器手术”是脑深部电刺激术的俗称,关于长期效果,跟患者个体差异、疾病进展及术后管理有关,但总体而言,在严格筛选的患者中,其改善运动症状的效果可以长期维持。 术后能改善运动症状、减少用药 1、运动症状缓解:DBS对震颤、僵直、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的改善效果显著,多数患者在术后5-10年仍能维持较好的运动功能,尤其对药物疗效波动(如“开关现象”)的控制较为持久。 2、药物剂量减少:长期随访显示,患者术后左旋多巴类药物剂量可减少约30-50%,从而减轻药物副作用(如异动症)。在我们兰大二院手术后的患者,经过长期随访结果显示,术后用药明显减少,副作用也降低了。 医生、患者携手,才能提高有效时间 1、适应患者的选择要严格:对左旋多巴敏感(美多芭冲击试验30分以上)、无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、病程(3-10年最佳)的患者效果更长。 展开剩余44%2、效果受限的情况:晚期患者合并平衡障碍、冻结步态术后效果相对运动症状改善较差一点,术后下功夫进行平衡训练、肌肉力量训练、步态纠正训练等。 3、电极植入精准性:电极植入靶点(如丘脑底核STN、苍白球内侧部GPi)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长期疗效。兰大二院采用的是机器人辅助,尖端的导航系统、误差更小,同时避开血管神经等,降低了出血的风险。而且采用的是全麻下进行的手术,患者接受度更高。 4、术后程控:不管是药物还是手术,都是无法让帕金森病不再进展的,随着病情的进展,每隔一段时间会感觉到症状又加重了,因此需定期调整刺激参数以应对疾病进展或耐受性变化。而且程控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功能训练, 5、药物配合:DBS需与药物联合使用,手术改善运动症状,对于非运动症状,比如焦虑,是需要用药的,术后还需要根据病情进展,不断优化方案可延长效果。 长期随访(10年以上)显示,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新的难治性症状(如姿势不稳、吞咽困难),这些症状对DBS反应较差,但仍优于未手术状态。如果术后能长期进行康复训练,这类症状有改善。 发布于:陕西省
|